旅居随语 

首页 >> 随文共勉 >> 两条道路(15)



两条道路:马利亚与犹大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最怕货比货」。圣经里也有一个货比货的例子,福音书作者马可和马太特意把两个人物的故事放在了一起,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一条道路走向祝福和永生,另一条则走向咒诅和灭亡。圣经这样说:「耶稣在伯大尼长大痲疯的西门家里坐席的时候,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至贵的真哪哒香膏来,打破玉瓶,把膏浇在耶稣的头上。有几个人心中很不喜悦,说:何用这样枉费香膏呢﹖这香膏可以卖三十多两银子赒济穷人。他们就向那女人生气。耶稣说:由她吧!为什么难为她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要向他们行善随时都可以;只是你们不常有我。她所做的,是尽她所能的;她是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预先浇在我身上。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做的,以为记念。十二门徒之中,有一个加略人犹大去见祭司长,要把耶稣交给他们。他们听见就欢喜,又应许给他银子;他就寻思如何得便把耶稣交给他们。」(可十四:3-11)基本上同样的内容也被记载在马太福音廿六章当中。单从马可的记载,我们并不知道这里提到的女人和指责她的门徒是谁。但只要对照一下约翰福音十二章,我们就可以知道,这膏抹耶稣的女人是伯大尼的马利亚,而带头生气责怪她的门徒就是后来卖主的犹大。从这一对照中,我们还会发现,其实马利亚膏抹耶稣,和犹大出卖耶稣,并不是在同一天发生的事情。膏抹耶稣的筵席,发生在耶稣上十字架前一周的星期六,而犹大起歹心去出卖耶稣,则是在耶稣上十字架那一周的星期三。马太和马可在记载耶稣的生平及教导的时候,并不是完全按时间次序来阐述的,而更多地是把相关的内容组织在一起,这在马太福音中显得尤为突出。马太和马可专门把马利亚和犹大的故事放在一起,或许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对这两个人作一全面的比较,让我们更好地明了神的旨意,以及作出当有的回应。

  马利亚必定是在当时十分普遍的名字,圣经里记录了至少六位不同的马利亚,比较出名的有耶稣的母亲、抹大拉的马利亚、以及我们这里要学习的,即马大和拉撒路的姐妹,住在伯大尼的马利亚。犹大也似乎是当时人们惯用的名字,在圣经里多次出现,较出名的有雅各的十二个儿子之一、耶稣的一个弟弟、耶稣十二位中又名达太的使徒、以及我们这里讨论的加略人犹大。除了具有令人喜欢的名字以外,马利亚和犹大都是耶稣的跟随者,都是得到耶稣真传的人,看上去都像是忠实信徒。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就是耶稣马上要上十字架的时候,马利亚完成了属灵的突破,得到了耶稣的赞赏,流芳百世成为后人的榜样,而犹大则是完全堕落,遭人神共愤,遗臭万年成了被人唾弃的反面教材。他们之所以会走上这两条完全不一样的道路,原因在于他们所持有的生活形态,马利亚是以主为中心,犹大则是以自我为中心。作为基督徒,希望拥有怎样的生活形态?本文就从三个方面的对比来加以说明。

一.  磨练与沉沦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马利亚和犹大素常的生活选择,决定了他们在关键时刻的表现。马利亚在主里的磨练,让她日渐与主接近。犹大在平时的沉沦,导致他无法真正接受耶稣的教导。

  路加福音第十章记载了一个关于马利亚的故事。当时耶稣去到她和马大的住家,在那里做客,同时也讲道教导人。那时马大忙于侍候客人,而马利亚则是坐在耶稣的脚前聆听祂的教导。这看上去好像马利亚没有她姐姐勤劳,但当马大因此而抱怨的时候,耶稣却赞扬马利亚,说她选择的是「上好的福份」。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马利亚以耶稣的话为宝贵。这让她透彻明白神的旨意,虽然她没有时常跟着耶稣,但她对耶稣即将要受死和被埋葬是十分清楚的。反而是那些日夜贴身跟着耶稣的门徒们,好像对此却是浑然不觉。这也难怪,虽然耶稣多次向他们预言,自己将要被交在人的手里,要被杀害,过三天复活,但这些门徒们听了以后只当作耳旁风,仍在为将来谁要做老大争论不休。他们又如何能明了耶稣的心意呢?

  约翰福音第十一章记载了另外一个与马利亚有关的故事。当时她和马大的兄弟拉撒路因病过世了。许多犹太人去到他们家里试图给予安慰。在拉撒路死后第四天,当马利亚坐在家里伤痛不已的时候,马大来告诉她说耶稣来了。马利亚听到以后,立即起身,撇下那些试图安慰她的人,急忙跑去耶稣那里,向祂哭诉心中的悲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马利亚心里,耶稣的安慰才是最为重要的。同时,虽然她心里或多或少对耶稣还是有点抱怨,因为她深信,耶稣如果早点来到的话,拉撒路就定然不会死,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赌气不见耶稣。这说明她愿意完全顺服于神的旨意之下,把耶稣当作最高的权威,不因为神的计划与自己的意愿相冲突而远离神。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后来她愿意用最好的东西来为耶稣的安葬做预备。

  这些都是马利亚平时在生活中的磨练,学习并实践事事以主为中心。反观犹大,他虽跟随耶稣,却沦为一个十足的盗贼。圣经上说:「他是个贼,又带着钱囊,常取其中所存的」(约十二:6)。在耶稣带领门徒四处传道的过程中,会得到一些好心人的自由奉献(路八:3)。很显然,犹大就是管理这些所得钱财之人。他平时就不检点,利欲熏心,当然只会胆子越来越大,结果走上了一条可悲的不归之路。

  要在信仰中有所作为,平时在生活中的磨练是必不可少的。戴德生牧师之所以成为一位伟大的宣教士,并不是出于心血来潮。他在青年时代曾叛离神,十七岁时浪子回头,随即感受到神的呼召,要他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去宣讲基督的福音。于是他就开始了一个磨练的过程,他努力学习中文,并住进了一个贫民区里,一边学医,一边服侍穷人,为去中国作模拟准备。这一磨练为他后来成就大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自己要经历怎样的磨炼呢?从马利亚和犹大的对比,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三个方面的磨炼。

  第一,我们需要在神的话语上接受磨炼,学习把圣经当作最高权威。神的话语是神给我们所写的生活指南。神创造了世界,创造了我们,祂当然知道什么是对我们最好的。但由于人类的堕落,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一点并没有深刻的意识。圣经中的许多教导,与我们固有的观念是相违背的。比如,我们笃信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而圣经却告诉我们要舍己为人,我们的原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但圣经却告诉我们要原谅人,要为逼迫我们的人祷告,如此等等。要用神的话语来改造我们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个持久磨炼,这就是所谓的心意更新而变化,最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明了神的旨意。

  第二,我们需要在管理钱财上接受磨炼,学习做一个忠心的好管家。对于大多数基督徒来说,金钱的诱惑,往往是妨碍我们在信仰上取得更大长进的荆棘,甚至可能还是让我们前功尽弃的祸因。我们必须以犹大为警戒,千万不要步其后尘。圣经中没有提及为何耶稣明知犹大不忠,却仍然把钱囊交由他掌管。但从犹大的经历,我们可以确切地体验到耶稣关于管理钱财的教导,比如,「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太六:19);「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太六:21);「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太六:24)这些教导都是值得我们遵从的,但也是需要通过不断的磨炼才能够掌握的。这样的磨炼可以让我们学会摆脱金钱的辖制,以领受来自神更大的祝福。

  第三,我们需要在面对批评上接受磨炼,学习让神为我们伸冤。马利亚处处以主为中心的表现,常常遭到他人的抱怨,一次的指责来自马大,另外一次是来自以犹大为首的那几个门徒。马利亚可以想出很多的理由来为自己分辨。但她并没有这样做,她所仰赖的是耶稣自己对她的维护。我们在持守信仰的原则上,是否也时常会遭遇到一些不解和批评呢?常听到一些弟兄姊妹们的见证说,还没信主的父母对他们的信仰颇有怨言,对他们给教会作出的金钱奉献更是横加指责。在教会里参与服侍就更不用说了,不管怎么做,都会有人不高兴。面对诸多的论断,我们如何回应呢?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批评所激怒,有很多的话要说。但这往往却会引发更大的误解和矛盾。相信神把我们所做的一切都看在眼里,祂会在合适的时间来给我们撑腰,我们不需要为自己辩解,这是一个不容易的磨练,但却绝对是一个让我们生命更加成熟的历练。

  只有通过不断的磨炼,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在信仰中的升华。正如马利亚一样,她在耶稣即将被送上十字架的时刻,也正是在犹大走向最终的黑化之时,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这是她以主为中心的升华。

二.  升华与黑化

  马利亚拿来了一瓶至贵的真哪哒香膏。从后来门徒的评语,我们知道那瓶香膏值三十两银子,这是一个人一年的工钱。这香膏平时是密封在瓶子里的,没有盖子,需要打破瓶子才能把它倒出来,由此也可见这是极为珍贵的物品。相传这是当时犹太女子在出嫁的时候才舍得用的东西。一个人都快要死了,再也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了,马利亚这时愿意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来为耶稣的安葬作准备。这是她在信仰里以主为中心的升华。

  犹大这时则是舍不得这钱财,所以他列出冠冕堂皇的理由,用以指责马利亚。他或许认定耶稣没有带领他们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度,好让他沾光得以荣华富贵,也或许他知道耶稣死了以后,他再也不能掌管这班人的钱财,好让他继续贪污了。无论如何,他都好生失望。所以他抓住最后的机会,先打起了马利亚香膏的主意,后来则干脆与犹太宗教领袖们串通一气,以三十块银钱的代价,向他们出卖耶稣,黑化成了杀害耶稣的罪魁祸首。

  以主为中心的升华,就是甘愿为主献上我们认为最宝贵的东西。

  戴德生牧师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炼以后,也成就了以主为中心的升华。在一八五三年,年方二十二岁的他,放弃了在英国的前程,背井离乡,起程前往贫穷落后的中国,把自己长达五十一年的余生全然贡献在那里。他所成立的内地会,向中国差派了八百多位的宣教士,创办了一百二十五所的学堂,带领一万八千多的中国人归信基督,并倡导女子教育,废除妇女缠足的陋习。他为福音在中国传播,以及帮助中国步入现代文明,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这一以主为中心的升华祝福了无数的中国人。

  著名奥运会冠军李爱锐,是宣教士的孩子,一九零二年出生于中国天津,五岁的时候回到苏格兰念书。他是一位体育天才,最擅长于一百米赛跑,被誉为「苏格兰飞人」,是一九二四年巴黎奥运会的最大夺标热门。但当奥运会的赛程出来以后,他发现一百米赛跑的预赛是在星期天举行,本于敬拜神高于一切的原则,他决定那个星期天要上教会,而不是去比赛。他的这个决定引起了轩然大波,质疑、指责、和诽谤犹如潮水一般,甚至连英国的王子都试图劝说他。但是,他坚持初衷,改跑他并不擅长的四百米。结果,虽然赛前并没有人看好他,但他却奇迹般地一举夺冠,并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这一壮举让他名声大噪,他本可留在苏格兰继续他的运动生涯,享受平安舒适的生活。但是,他却心系中国,毅然放弃一切,于奥运会一年之后,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中国,在那里教书,并和当医生的哥哥一起,用医术帮助那些颠沛流离的中国人。后来,他被入侵的日本人关进了一个位于山东潍县的集中营。在这集中营里,他继续使用自己运动的天赋,帮助和鼓励同样被关押的孩子们。这些孩子们中,有一位就是戴德生的曾孙戴绍曾牧师。最后,李爱锐因得脑瘤而长眠于中国。他的一生,也是一个以主为中心的升华。

  我们在信仰中的升华,不一定都要像他们那样惊天动地。但只要我们愿意,神同样可以按照我们各自的托付来促成这一升华。正如献上五饼二鱼的那小孩一样,把他自己的午餐贡献出来,也是一个以主为中心的升华。我们各自的升华是因人而异的,每次我们决定为主付上原先不肯付上的代价,每次我们愿意顺服神而赢得一场属灵争战的胜利,都是一个升华。要经历这样的升华,我们必须留意两个要点。

  其一,我们要深刻意识到神的救恩是何等的浩大。我们过去的罪恶有多深重?如果我们对此轻描淡写的话,或许我们不会太在意神的救恩,自然也不会愿意为神作出多少的牺牲。在听弟兄姊妹讲述得救见证的时候,我时常会留意他们怎么描述自己的罪,以及因此而引发的对救赎的渴望。如果讲见证的人只因一些超凡的际遇而决定信主,并不觉得自己是个罪人需要神的拯救,同时还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加上一个信仰更是可以锦上添花。这些人在信仰里往往待不久,更不用说升华了。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在得救前的心灵是何等的污秽,等待我们的结局是何等的可怕,而神的救恩把我们从这一切当中解救了出来,解决了我们人生最大的问题,而这一救恩又是神付上了极大的代价,通过把祂独生爱子送上十字架,以最羞辱的方式替我们担当了惩罚换来的,哪又有什么是我们不舍得献给神的呢?正如有人白白给了你一百万元,你会不舍得花一百元来回报这人吗?正如耶稣在赦免一个败坏的女人时所说的:「她众多的罪都被赦免了,因此她的爱深切;那些获赦免少的,他们的爱也少」。(路七:47)戴德生牧师就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写道:「我若有千磅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我若有千条性命,中国应该拥有他们。不,不是为中国,是为基督。我们能为上帝做更多吗?」他爱中国,不是因为中国可爱,而是因为对他而言,他欠神的债实在是太大了。这一认知,促使他愿意为神舍弃一切。

  其二,我们要深刻意识到永恒的福份是多么美好。在我们的心目中,与神一起享受永恒的福乐有多重要?如果我们对此没有太大的向往的话,我们只会看重世上的得失,不会愿意为神付出。常听到有人说,自己并不在乎永生,只想今生做个好人。这样的思维,听上去很清高,但却是大大地局限了自己。对所做的事情,我们越能体味到永恒的价值,我们就会越心甘情愿地去做,否则,我们是不会太在意的。比如说,如果有一项投资,只要你投入一百元,你越深信将来可以赚得一百万元,你是否就会越乐意去投入呢?这就是积财宝在天上,我们的付出,将来都有来自神亲自的奖赏。对此越是有盼望,我们就越容易实现升华。李爱锐亲自品尝了荣获奥运冠军的喜乐,但他清楚地知道:「凡较力争胜的,诸事都有节制,他们不过是要得能坏的冠冕;我们却是要得不能坏的冠冕」(林前九:25)。为了这不能坏的冠冕,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中国。到南美土著奥卡族传福音而殉道的艾略特曾说:「为获得无法失去的,而舍弃无法保全的,这人一点也不傻」He is no fool who gives what he cannot keep to gain what he cannot lose)。这些都是因盼望永恒福份而促成的升华。

  有了这两点,我们看待为神所做的事情,就不再是「枉费」了。这可以促成我们自己不断地升华,从而让我们在永恒里得到神的赞扬,正如马利亚所得到的称许。

三.  典范与败类

  对于马利亚的膏抹,犹大说是太枉费,因为这香膏可以换不少的钱来周济穷人,这听上去像是不错的主张。反而是耶稣的反应,好像把自己放在穷人的需要之上,让人有点费解。其实,耶稣绝对没有轻看穷人的意思。要知道,马太福音廿六章的前半段记载了耶稣被膏抹的故事,而廿十五章的后半段记载的则是耶稣对门徒们的特意吩咐,要求他们务必关心照顾有需要的群体,并总结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即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廿五:40),可见耶稣是非常重视赒济穷人的。但耶稣在此为何却说任由马利亚来把香膏用于自己,而非賙济穷人呢?祂要我们学习怎样的功课呢?祂要我们所学的,就是任何的侍奉,都要把神摆在首位。

  三十两银子,用来赒济穷人,如果没有后续的话,终归很快就会用完。但如果人因为爱耶稣而激发了爱人的心志,他就会源源不断地作出努力,所做的事情也就远大于那些银子所能起到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在侍奉中必须学习的功课,我们的善行,不应该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因为爱神以至于爱人的甘心付出。这样,我们的升华就不只是一两次的壮举,而是一种连绵不断的生活形态。

  马利亚所彰显的,就是这样的一种侍奉心态,所以她得到了主耶稣的充分肯定,被祂定位为后世传福音之人的典范。反观犹大,他则是把错误持续到底,以致于彻底与神隔绝。他出卖了耶稣,虽然他后来因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大逆不道的事而懊悔了,但他继续以自我为中心,想到的只是自己要怎样做,结果是上吊身亡,自绝于神。如果他在最后的时刻愿意转向神,向祂忏悔祈求赦免,慈爱的神必然还会给予他机会。可惜的是他未能及时回头,终归成了一个败类。

  犹大的例子告诉我们,虽然他的口号喊起来很好听,不管他只是以此作为借口,还是他真的有如此崇高的理念,因为没有神在他心里作为支撑,最终他是没有办法达成那理想的。如今非常盛行的一个政治理念,就是要为穷人争取平等,许多自由派的政客们打的都是这面旗帜。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目标是非常吸引人的,这些政客能得到许多人的支持,也是不足为怪的。但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政客们都已经一个个成为大富豪了,但穷人的问题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这是因为人把神抛置一边,试图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这样的尝试是必然会失败的。服侍穷人,为他们争取利益,是神所在乎的,也是每位基督徒都应该关心和参与的。但这需要一个持久的努力,如果没有一种依靠神的意志力,以克服自我的惰性而把神的爱活出来,是不可能做得好的。

  圣经上说:「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加六:9)这样的志向,如果只是出于我们自己的冲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来我们所做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一切都是围绕着自己,只有当我有了富余的时间、精力、和财富,我才会有善举;二来,我们会在乎自己的荣耀,当自己的功劳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时,就会感到灰心丧气。这样,那行善的心志很快就会丧失殆尽。但如果我们行善的心志是出于顺服神的命令,我们就会对待每一个善举如同积财宝在天上的机会,深知认同和回报我们的,是在天上的神,而不是在地上的人。这样,不管在行善的过程中遇到任何的阻拦,甚至是委屈和逼迫,我们都不会轻言放弃。戴德生、李爱锐、和埃略特,以及无数为主摆上的人,他们所持有的心志就是由此而来,以致于他们可以在任何环境之下都能持守来自神的呼召,最终为神成就大事,也经历了流泪撒种所得来的美好收成。相信他们在天上已经得到神莫大的赏赐。他们也因此成为了服侍神的典范。

  当我们也愿意凡事把主放在首位的时候,我们甘心接受的磨炼是源源不断的,而每次的突破,就让我们的属灵生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在其上接受更多的磨炼,以激发更大的突破。这样,我们的属灵生命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使我们的生命不断成熟,为神所喜悦。愿神帮助我们时常维系在这样的一个健康的循环当中,让神的旨意行在我们身上,如同行在天上!愿神帮助我们!


返回页首